呂雪楓--湖北省委黨校、湖北行政學院公共管理部副主任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造福人民是我黨的一貫追求,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堅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縮小收入差距,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貧困人口和區域整體脫貧,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一、堅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公共服務建設就是要念好民生“八字經”――衣、食、住、行、醫、教、保、業。十八大報告總結了我國在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公共服務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十三五規劃描繪了未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藍圖,就是要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我國多年來致力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的公共產品對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指數提升效果顯著。就業方面,2105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451萬人,城鎮就業人員40410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人口就業總體穩定。教育方面,根據獨立第三方對中國教育進行評估顯示,中國總數為1.5億的9年義務教育學生普及率超過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社保方面,2015年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53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3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472萬人,增加365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6570萬人,增加6823萬人。醫療方面,2015年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90248個,衛生技術人員803萬人。總體上,我國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成績卓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加快。
當然,目前我國公共服務在如下方面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社會群體之間,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現象還存在較突出的問題,包括資源占有不均等、服務水平不均等、制度體制不均等等方面。資源特別是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集中在城市,甚至有的公共服務資源浪費閑置,沒有功效;而鄉村資源貧乏,存在“三缺”,缺基礎設施、缺人力資源、缺財政資金,城鄉公共服務資源馬太效應明顯。在各級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方面,省市級政府要遠遠高于縣鄉級政府。省市級政府人力資源富裕、財政充足、技術條件成熟,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可謂小菜一碟。而大多數縣鄉級政府財政捉襟見肘,缺少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的能力自然就低下。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體制在城鄉之間也有差異,由于歷史原因,有一些硬骨頭難以改革,如戶籍制度的存在,造成我國很多政策兩條腿走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農民的國民待遇難以實現,社會保障、各項福利大多低于城市人群。同時公共服務相關法律保障制度的薄弱也導致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執行中能力弱化、效果欠佳。
因而,對于廣大農村群體來說,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多做加法,具體表現在基本公共服務內容項目、服務標準、服務群體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內容項目是國家應承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具體任務,提供的多少體現著國家承擔公共服務供給責任的大小和社會發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是國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最低要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民眾,對基本公共服務活動所制定的技術和管理規范。當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自然就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財力提升,民生支出的比重提升為增加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項目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提供了物質保障。此外,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理念,即機會均等,要保證全體社會成員都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國目前要做的是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受眾群體覆蓋面,把基本公共服務的光輝灑向千家萬戶。
二、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縮小收入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十三五規劃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的目標,要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使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
但在現階段,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過去20年,我國不是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等的國家,但我們應該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擴大最快的國家。1985年我國基尼系數不到0.2,到了2000年達0.417,沖破了0.4的國際警戒線,2008年高達0.491,接近0.5的高壓線,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為0.462。目前比較好的態勢是,我國的收入差距有逐步縮小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快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0.5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實際增長6.6%。居民收入速度跑贏GDP,農村收入增長速度跑贏城鎮,增長趨勢逐步扭轉。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十八大和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深化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護勞動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要縮小收入差距,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關系,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規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調整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縮小全社會收入差距。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三、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貧困人口和區域整體脫貧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里擺脫貧困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中國在過去30多年解決了6億多人的貧困問題,是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但由于中國國土面積巨大,各地發展差距大,仍有很多貧困人口。現有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區、高寒缺氧區、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多屬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比較惡劣。目前全國仍有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12萬個貧困村、6000萬左右貧困人口,重點分布在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其中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有西藏、甘肅、新疆、貴州和云南,貧困人口數量超過500萬的有貴州、云南、河南、廣西、湖南和四川。由此推算,“十三五”每年仍需脫貧1200萬人左右。
貧困地區發展的最大瓶頸是基礎設施落后,交通網絡不完善,道路等級低,供電設施落后老化,建設標準低。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6.9萬個行政村不通客運班車。連片特困地區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更薄弱,社會事業滯后,公共服務跟不上。貧困地區行政村有幼兒園或學前班和小學的僅占一半左右。貧困村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平均數只有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弱,知識能力低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超過9%。貧困人員致貧原因復雜多樣,42%因病致貧、9%因學致貧、6%因殘致貧、6%因災致貧,抵御風險和變故的能力比較弱。貧困村經濟發展嚴重落后,70%的貧困村沒有集體經濟。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重點縣人均GDP僅有全國人均水平的36%左右,人均財政收入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20%左右,支出占比也只有一半,需要配套的資金很難完成。
黨和政府把扶貧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度、寬領域、多層次向前推進。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其中在扶貧領域的目標為: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提出要增強造血能力,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
為解決貧困人口問題,實現區域整體脫貧,從2011年到2015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從272億元增長到467.45億元,幾乎翻了一番。扶貧首先必須“扶志”,必須增強貧困人口和區域脫貧主觀能動性,徹底轉變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各種陳舊觀念,堅決改變等、靠、要的懦夫懶漢作風,真正實現黨中央和貧困區域思維共振、上下同心。第二是要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貧困區域“造血”功能。必須實現“兩個結合”:傾斜政策與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結合起來,幫扶貧困人口與提高貧困人口素質結合起來。在投資、信貸及生產資料的供應上,繼續予以優先、優惠,制定相應的產業扶持計劃及對策,扶持培植當地產業。特困戶給予適當幫濟,必要時納入低保對象,盡可能提供適當的職業技能培訓,將農業畜牧業實用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擺到突出位置,提高其職業能力。應當把科學培訓作為區域脫貧致富提高群眾文化科學素質的一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實。第三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善生存環境條件。通過實施扶貧項目,緩解發展壓力。可采取以財政扶貧的方式,投入資金,修復新建農村基礎設施。重點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學校建設、引灌溝渠、“行路難”等問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十八大和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