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市民觀察團走進二郎廟污水處理廠 團員悄悄把準備的口罩放回包里
記者 劉斌攝
長江日報2016年10月28日訊(記者張晟 通訊員王思敏 謝銘輝) 昨日,長江日報市民觀察團走進二郎廟污水處理廠參觀,了解污水凈化處理全過程。污水經過生物凈化等多種工藝處理后,前后對比十分明顯。每一滴進入市水務集團二郎廟污水處理廠的生活污水,經過13個小時的處理后,就能達到國家一級A的排放標準,這種水不僅不會污染自然水體,還能養魚。
昨日,長江日報市民觀察團近40名團員來到這座污水處理廠參觀。廠長何雯茵稱,該廠排放的尾水每10分鐘就要被檢測一次,水質數據直接傳輸至環保部門,真正實現了遠程監控。
13小時連闖四關
污水變清水可養魚
市城投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目前運營9座污水處理廠,其中二郎廟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東至羅家港,西至蛇山南,南抵東湖,北到臨江大道,包括武昌舊城北部地區以及武昌徐家棚、楊園、梨園等地區,服務面積32.3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74萬人。
何雯茵說,該廠對污水進行處理,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學處理兩種方式,再經歷泥水分離、消毒等過程,可謂連闖四關。
物理處理主要是使用粗、細兩種格柵,對隨著污水進入廠區內的垃圾進行攔截和打撈,過濾后的污水進行沉淀,并進入化學處理的程序。化學處理主要對氨氮、總磷、總氮等進行處理,控制化學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等指標。上述物理、化學處理過程大約需11個小時。
之后,處理過的污水進入二沉池,進行耗時約1.5個小時的泥水分離,最終在出廠前,還要經受約半小時的消毒過程,最終將達標尾水排入沙湖港。
“經受13個小時的‘錘煉’,污水變成了尾水,顏色和味道也從黑臭變成了澄清無味。尾水不僅可以養魚,還可以供綠化使用和市政沖洗道路使用,真正變廢為寶。”何雯茵說。
生物除臭無異味
廠區好像一座公園
走在二郎廟污水處理廠內,市民觀察團不少團員都在感嘆,廠區內聞不到一絲一毫的異味,少數團員悄悄把提前準備好的口罩放進了包里。
據了解,這座污水處理廠是全市首座采用生物除臭技術的處理廠,何雯茵說,在化學處理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產生異味,生物除臭技術就是將異味抽進一個特殊裝置內,讓氣體在噴淋狀態下通過攜帶有微生物掛膜的活性炭,起到凈化效果。
“噴淋使用的水與凈化過程中產生酸性氣體相溶,每天大約產生900至1000噸污水,再進入我們的污水前池,進行循環式處理,不讓一滴污水外漏。”何雯茵說。
網友“鄧廣”說,一進入廠區,看不見污水污泥,卻好像進入一個公園。全封閉的生物池和沉淀池,綠樹花草整齊有序。網友“椿樺”說,二郎廟污水處理廠內沒有異味,廠內郁郁蔥蔥,桂花飄香,像是一座美麗的公園。
尾水每10分鐘被自動檢測一次
在廠區的東南角,市民觀察團團員們見到了尾水排放口。它的旁邊有一個上了兩道鎖和一個門禁的白色板房,不少團員好奇想進去瞅瞅,但均未能如愿。
何雯茵向大家解釋說,這個房子是污染源在線監測基站,是環保監控專業設備存放的地方,只有環保部門執法人員和受到環保部門委托的運營維護單位技術人員,才有鑰匙和門禁卡得以進出,這樣做能夠杜絕人為干擾數據的可能性。
據了解,從排放口流入自然水體的尾水,每10分鐘就要被自動檢測一次,一天被檢測的次數達到了144次,這相當于二郎廟污水處理廠背后有雙不休不眠的“眼睛”,廠內處理的尾水質量如何,都逃不過在線監督的“火眼金睛”。
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和2012年相比,預計到今年底,我市中心城區將累計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0萬噸/日,達到248.5萬噸/日,處理能力提高39%,現有12座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標準整體提高一個等級。
同時,中心城區新改擴建污水泵站17座,達到59座,新增污水收集管網680公里,達到1900公里,管網完善率由55%提升到86%,“一張干網全覆蓋”的格局基本形成。污泥處置能力達到1300噸/日,實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媒體鏈接】
http://cjrb.cjn.cn/images/2016-10/28/9/201610289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