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上述三項工程難度大,建設時間緊,因此成為最后一批具備應急抽排能力的泵站項目。截至30日,我市16個重點排水項目已經全部按時具備應急抽排能力或已通水,全市新增排水能力490立方米/秒,排水能力較去年汛前提升五成,南湖、白沙洲、青山、四新、琴斷口等地漬水問題有望得到極大改善。
江南泵站:
南湖水入江流程縮短八成
江南泵站位于武金堤路以東、草市路以北、武鋼江南燃氣以西的圍合區域。該排量為150立方米/秒,這相當于1秒鐘將150噸水從泵站的最低海拔9.3米處迅速提升19.5米的高度,再排至長江內。江南泵站是南湖出江排水工程的最核心組成部分,也是我市單體最大、最難、最復雜的城排泵站。
市城投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南湖是湯遜湖水系的一部分。過去在汛期,南湖水要經過南湖連通渠、巡司河、青菱河到達湯遜湖泵站,再被抽排入江。該通道全長約20公里,一旦行經河道存在淤塞,排水將嚴重受阻。
江南泵站此番投入使用后,南湖水能“借道”新建的南湖出江通道和夾套河骨干排水箱涵,直抵泵站并被抽排入江,流程縮短八成左右,這直接緩解南湖片區漬水狀況,南湖居民將最大受益。
后湖四期泵站:
黃孝河河口形成寬闊水域
后湖泵站位于漢口張公堤和黃孝河明渠交會處,服務范圍涉及江漢、江岸片區共51平方公里,服務人口達200多萬,現有二期和三期總機組17臺,抽排能力為139立方米/秒。
市城投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后湖四期泵站建設規模為110立方米/秒,從單個體量來看,該工程是全市目前僅次于江南泵站的第二大在建泵站。后湖四期建成后,整個后湖泵站抽排能力達到249立方米/秒,成為亞洲最大城排泵站。
漢口地勢特殊,由于缺乏湖泊調蓄,汛期所有的雨水都只能靠泵站抽排出城。后湖四期泵站建成后,黃孝河河口將發生極大變化,其水域面積將連線成片,形成一個類似湖泊的寬闊水域。市城投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原先河道較窄,且是分流進入后湖二、三期泵站,本次增大水域面積是為了擴大匯水面積,能讓后湖泵站各期同時發揮作用,加快抽排速度。
后湖四期泵站投入使用后,將極大提升黃孝河流域內的排水安全系數,能提升整個漢口地區的排漬能力。
港西二期泵站:
“會呼吸”的海綿泵站如公園
港西二期泵站位于青山區建設五路與臨江大道交會處西南角,為雨水排澇泵站,排水能力為53.8立方米/秒,約為一期泵站的3倍。
“海綿+”的設計讓港西泵站二期更具生態性。與其他泵站前池露天形式不同的是,港西泵站二期前池采取覆土、透水磚和排水溝相配合的建設形式,可利用該區域充分吸收雨水,還能有效緩解敞開式前池帶來的異味,打造“公園式”排水泵站。
市城投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港西二期泵站站區在保證泵站功能以及滿足相關規范要求的同時盡可能預留更多的綠地空間,增加可滲透性地面,達到截留部分雨水就地回用的目的。除站區環形道路外,站區所有鋪裝道路都采用透水鋪裝路面,建筑物及站區道路之外的非功能區域設為綠化區域,增加站區內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作為青山區域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港西二期泵站的投用,將為東起青山區青山港、西至建設一路、南起友誼大道、北至武青堤約1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居民帶來福音,區域內的排水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升,漬水情況有望得到緩解。
【媒體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