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中國有超2000所設計院校,將影響未來世界設計走向
日期:2023-11-01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3日訊(記者涂為)11月3日,在第七屆武漢設計雙年展武昌四美塘鐵路遺址文化公園2號館,舉行了“未來設計教育的實踐與創新”主題論壇。現場,多位國內外設計大咖,通過主旨報告和對話討論,共同探索設計教育的未來。
未來設計教育的實踐與創新論壇現場。記者李永剛 攝
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創始院長關道文提出,設計的能力主要包含組合性創造力、探索性創造力、轉型性創造力。未來,設計教育的產業需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開發新知識、開發新的應用和技能為基礎,最終擁有提升某一產業領域的實力,從而開拓新的設計市場和產業。他認為,未來的設計知識領域包羅萬象,包含科學、科技、人文科學、商科、應用場景、技能等方面,設計師應成長為一個多面手。設計專業對大學來說不僅僅是是一門學科,也是科研轉化的通道、產研合作的契機,更是提升大學社會動能的推動者。
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創始院長關道文作主旨演講。記者李永剛 攝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關道文來自丹麥,憑借在設計、設計學習、數字環境、設計管理及虛擬遺產方面的開拓性研究而享譽國際。
關道文表示,現階段,經濟體量巨大的中國,已擁有超2000所設計學院,這個數字放眼全球,也是非常龐大的。這些具有國際化以及前衛視野的設計學院,培養出一批批設計人才,設計思維不僅會浸染某個區域,還將對世界設計走向產生一定影響。所以,中國的設計力量必然會影響世界,這同樣意味著,中國各大設計學院也承擔著重要責任。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鄧俊表達了自己理解的“大設計”教育方向,是以創新為使命,融合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復雜問題,在保證人與自然環境良性互動的前提下去構建物質與非物質世界,促進人類福祉的持續提升。他認為,現在正迎來大設計的機遇,教學和實踐中都應該嘗試擁抱AI(人工智能)。今年9月起,武漢大學已陸續試點嵌入式AI教學課程,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視頻或其他多媒體演示,清晰感受到從AI制圖到成品的過程。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設計系主任鄧俊作主旨演講。記者李永剛 攝
鄧俊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武漢的工程設計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遙遙領先,其他規劃、建筑、藝術、工業等設計模塊發展勢頭同樣迅猛。可以說,武漢在設計之都建設中的創意理念和實踐經驗,對于世界很多城市的發展,都具有引領和示范意義。
此外,武漢的設計教育在全國擁有極大優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頭部院校均設有相關專業,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是中南地區首所擁有設計藝術學博士點的學校。設計專業與智能實踐息息相關,武漢科創環境逐年提升,華為、小米等企業均已在光谷布局,擁有超算智算“雙中心”,一切都為設計前沿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鄧俊相信,未來武漢培養的“設計大腦”會善用AI智能工具,參與到更多重大項目中,讓世界看到武漢新興的設計力量。
市城建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武漢勘察設計行業從業人員17.79萬人,年增長率13%,專業技術人員11.63萬人,年增長率14%,注冊執業人員年增長率18%。擁有一批工程類院士和勘察設計大師。目前50%的世界大跨度橋梁、60%中國已建成的高鐵均出自“武漢設計”。